【力克精密 | 头条】“正规军”挥师南下深挖AGV价值 解码产品生产三大逻辑
随着电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在产生巨量仓储分拣需求的同时,伴随着人工成本的大幅增加,传统的人海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现有的需求。
在大多数技术团队和创业者的目光汇聚在对标亚马逊kiva机器人上,借市场火热之势,频获资本青睐,产品快速起量时,斯坦德机器人的创始人王淮卿,则另辟蹊径,选择了更为上游的工业场景进行切入并开疆拓土。
组建于2014年的斯坦德机器人,从为团队起名字的那天起,就将其初衷彰显得淋漓尽致。
“工业自动化的起步方式大多为总结客户的需求来开展业务,如非标设备、系统集成、专机机台等,这种方式使销售额起步快,前期发展成效明显。” 王淮卿说道,“我警醒自己不能采取这类方式,因为我们慢慢会发现,这类企业做两三年后就换一种产品,没机会去深入自身的技术体系。”
在他看来,做移动机器人就要找到做标准化和通用化产品的路径,而能表达出“适应不同场景、不需要改造,并可大批量复制的机器人”这一内涵,用 Standard Robots 一词就再恰当不过了。
王淮卿将团队形容为“正规军”,他毕业于哈工大,本科专业为工业自动化,同时辅修物流管理专业。从西藏支教回来后,王淮卿进入到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继续进修,研究移动机器人与SLAM导航方向,在广本、大众、通用汽车等企业积累了大量行业经验。
意识到未来机器人将在仓储运输方面起到极大作用后,他找到四位精于软件算法方面的朋友,其中技术总监为哈工大航天院硕士,拥有视觉定位、惯性导航、移动机器人控制算法七年的开发经验,曾担任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队长;产品总监为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博士,一同于2014年9月启动Standard Robots移动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一年之后,一直头疼于硬件供应链的王淮卿,下定决心把团队从哈尔滨搬迁至深圳,开启新征程。
“有时候,我们这一支‘正规军’也许打不过‘八路军’,但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更‘野’一点。” 王淮卿笑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就适应了这“热起来人就不飒爽”的南国天气,如今与供应商和客户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目前,斯坦德机器人的团队成员约有60人,其中研发人员30余人,20余人负责复杂算法,10人负责产品研发。这支队伍正在摸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野”路子。
在王淮卿看来,工业机器人与AGV区别明显。工业机器人与AGV的研发团队之间是不能互换的,因为从技术体系上来看,工业机器人主要侧重伺服控制技术、控制平台开发、末端执行应用、供应链等;AGV则主要侧重视觉、定位导航、运动控制、集群调度制等方面的应用。
他归纳出移动机器人产品生产的三大逻辑:
首先,移动机器人产品需满足性能方面的需求,如定位导航和运动控制要满足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即作为“生产设备”动起来。
斯坦德机器人自主开发了SLAM定位、信标定位、惯性导航等技术,用激光雷达扫描周围环境,用惯性导航获得增量定位信息,用信标去做标定,通过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来综合判定机器人位置,让机器人知道自己在哪里,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应该去完成什么任务。
“先让它有运动的能力,再结合应用场景给它作业的能力,以形成感知、决策、执行这一套机器人系统。” 王淮卿指出,下一步逻辑是产品要有作业能力,能替代人力,创造价值,即作为在哪个行业能做什么事情的“生产工具”,让它“好使、能干活”。
“大家都知道机器人的意义就是替代人,但200台机器人替代200人不是本事,5台机器人加30个人来替代200人所创造出的价值则是巨大的。”
最后,第三大逻辑是产品的设计要结合制造业的实际生产工艺,即满足细分行业的应用需求,将“机器人人力资源”组织集合起来完成工作,创造价值。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王淮卿就开始思考移动机器人商业化运用的问题。他摸索出,移动机器人的作用不外乎搬运和巡检,物流、安防、保洁就成为了运用的三大领域。
除了保洁领域外,斯坦德机器人在物流和安防领域都有了深入的研究。
在物流领域,团队研发的背负式机器人Oasis 200,它可以实现货物的无人运输,完成生产线间的物流;叉举式机器人Gulf,它可以实现栈板的无人搬运,完成原料及制成品的入库、出库。
后来,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从厂房内扩大到了整个厂区,机器人的作用也从运输扩展到电力巡检方面。电力巡检机器人Massif可以通过摄像头、传感器采集视频、图像、微气象、声音等数据,进行处理及上传,判断变电站是否出现故障和危险事故。
去年,团队的调度系统也自行研发完成了。FMS软件系统能同时调度20万平方米室内场景中的上百台机器人,每台机器人的精度可控制在1厘米之内。600*400*300mm的方形料车运输机器人能够承重200公斤,运行速度为2m/s。
目前,团队已研发7款产品,主要用于工厂物料搬运、堆高、牵引以及电力巡检等方面。拥有工业4.0和自动巡检的两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工业设备最终是往商用设备、通用设备、个人设备的方向来发展,作为生产力工具实现搬运、移动、视察。” 王淮卿总结道。
“kiva已经进入烧钱阶段”,在王淮卿看来,一方面,kiva对于技术门槛的认识很清晰,产品很容易实现批量化生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教育”的过程正在逐步推进,摸黑探索的过程已经结束了,大家已经知道、接受、理解、需要kiva这类机器人了,良莠不齐的企业就会一窝蜂挤进市场,再想在产品上有合理的利润并生存下去,企业要么往集成方向走,要么发展成运营商,要么不断推出新产品解决新问题。
而斯坦德机器人涉足的领域还需自己给客户解释清楚,目前还处于吃苦的阶段,步伐也许会比对标kiva机器人的国产企业慢一些,但他们看重的是这个增量市场。
“去年,移动机器人一年的销量在一万台左右。面对一片蓝海,大家都是‘开荒者’,追赶的速度也会加快,今年在增量市场“试水”后的增量带动起整个行业的巨大增量。可见,现在市场的渗透力才刚起步,需要做增量市场的这一小圈子的奋进者把行业往前推。未来,移动机器人的市场容量巨大。” 王淮卿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在目前的移动机器人行业内,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各位同行都是同学,也说不准哪家企业是彻底领先的,在市场规模或公司发展规模上,则一定会有领先和落后。“我们只能突破一些工程的边际,却无法突破科学的边际。”
值得一提的是,斯坦德机器人已于2016年3月获得了来自个人的2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2017年2月,团队又获得了Pre-A轮融资,由合创资本领投,松禾资本和要弘创投跟投。
今年主要凭借在移动机器人核心控制器、定位导航算法、关键传感器、标准化整机及调度系统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动三大业务,包括为移动机器人整机厂商提供核心技术模块及开发支持、为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商提供标准移动机器人平台及端到端产品解决方案,以及为行业优势客户提供整机应用开发及定制开发服务。
2017年,其订单采购量已有数百台,其中巡检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无轨叉车等主打产品销量可观。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安防、巡检、物流、商用作业等环境,未来将积极开拓汽车、家电及其供应链等市场。
明年,斯坦德机器人将进行下一轮融资,以扩大交付团队,提升交付能力。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力克精密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